“行進中國”調研行
品牌山東|“慧”種地 提“智”效【8】

長在“天上”的地瓜。人民網記者 栗翹楚攝
渤海之濱,山東壽光。這里是“中國蔬菜之鄉”,也是山東5個“千億縣”之一。
崔嶺西村位于壽光東部的稻田鎮,與壽光多數鄉村一樣,這里是一個設施蔬菜種植專業村。該村以西紅柿產銷為主,眼下正值該村種植的“原味一號”上市旺季。
過去,崔嶺西村種植西紅柿缺少叫得響的品種。2021年,村合作社與中國農業科學院合作,在園區開始種植“原味一號”草莓番茄,并展開推廣種植。此后,農戶每畝可增收5萬元。
標準化是保證品質的前提之一。如今,崔嶺西村已建成360個高標準蔬菜大棚,全部配備自動卷簾機、放風機、水肥一體機等設備。
崔嶺西村村民崔建新嘗到了智慧化帶來的甜頭。他說:“我們足不出戶,通過手機就可以完成遙控放風、補光、加濕、澆水、施肥等工作,每個蔬菜大棚節約勞動力30%,畝產效益提高20%。”
技術上的一小步,往往就是產業上的一大步。近年來,壽光在農業“芯片”下足功夫,一粒粒小種子裂變成一個個大產業。
在山東省濰坊市寒亭區郭牌農業的西瓜基地里,每株藤蔓上僅結一個瓜,重質不重量,保證每一個西瓜都是“獨生子女”。每個西瓜從授粉開始,就會掛一個吊牌,嚴格記錄授粉日期,從授粉到采摘,嚴格控制在50天左右。
保證品質,還要在育種環節做文章。濰坊市植物基因組分子育種實驗室主任金炳奎告訴記者:“育種過程中,除了要像農民種植一樣做好日常管理,還要詳細了解、掌握每一株材料全生命周期的生長狀況,從根、莖、葉到果實的大小、厚薄、形狀、發育時間,一個植株一生要記錄400多個性狀,同時開展大量的相關實驗,通過分子技術輔助育種。”
不僅考慮農民種植效益,金炳奎和團隊還高度關注消費市場。金炳奎表示,西瓜在我國果蔬產業中占比10%,人均消費量高。但有些優質種苗還依賴進口,所以科研的腳步不能停,一定要不斷創新,把育種做得更好,加強種業自給,滿足持續提升的消費需求。(陳星星、邢強、王欲然、任妍、栗翹楚、王天樂、歐陽易佳、汪曉波、劉祺、宋翠、于震澤)
![]() | ![]() |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