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290項科學技術獎”,4位獲獎者現場解讀山東科技何以強

7月3日上午,山東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舉行“矢志創新發展 建設科技強省”科技工作者系列記者見面會,4位在全省科技大會受到表彰的科技工作者——山東大學智能通信技術研究院院長張海霞,中國海洋大學教授、山東省海洋工程重點實驗室主任、嶗山實驗室海洋能研發與測試平臺主任史宏達,煙臺市農科院副院長辛國勝,青島鐳測創芯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王琪超一起和記者見面。
此前在6月27日舉行的全省科技大會上,2024年度山東省科學技術獎揭曉,290個項目(人選)獲獎。其中,張海霞、史宏達、辛國勝、王琪超都是技術發明獎一等獎獲得者,他們是山東科技工作者矢志攻關,勇攀科技高峰的典型代表,有一些共同的特點。
其一,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緊盯生產實踐中的需求。
——張海霞獲獎項目“面向工業物聯網的5G關鍵技術研發及應用”,針對工業物聯網中海量數據低時延高可靠傳輸難、大規模異構設備快速接入難、多元應用實時處理難等瓶頸問題,研發了以傳輸、接入、計算和資源配置為核心的5G通信系列關鍵技術,旨在推動5G技術在工業物聯網中的落地應用,提升工業智能制造水平。
——史宏達獲獎項目“高效、高可靠波浪能發電技術的研發與應用”,針對我國近海波浪能流密度低、發電裝置效率差、長期海上生存困難等問題,研發了高效、高可靠的波浪能發電技術,顯著提升了捕能和能量轉換效率,并保障裝置在惡劣海況下的長期生存能力。
——辛國勝獲獎項目“優質多抗食用型甘薯新品種煙薯25的培育及應用”,是針對我國是世界最大的甘薯生產國,食用型甘薯消費不斷增加,但產業發展面臨優異種質缺乏、新品種不足等問題,育成國內首個優質、高產、多抗、食味好等多性狀聚合的食用型甘薯新品種“煙薯25”,被中國農學會評價為“國際領先”。
——王琪超獲獎項目“高光譜分辨率激光遙感技術裝備研發與應用”,針對我國高光譜分辨率激光遙感技術受制于國外壟斷的現狀,研發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激光遙感核心裝備,解決了在氣象環境監測、航空安全等領域的“卡脖子”問題。
整體來看,在2024年度山東省科學技術獎獲獎項目中,技術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成為突出亮點。在反映高水平科技創新與產業化能力的特等獎和一等獎中,27項屬于標志性產業鏈成果,占比達到43%,涵蓋了人工智能與大數據、集成電路、工業母機與行業裝備等18個戰略領域。
其二,重視科技成果轉化應用,讓科研不斷開花結果。
——張海霞的研究成果在青島海爾(膠州)空調器有限公司、東風商用車、浪潮K1高端裝備制造基地等多家單位落地應用。5G核心設備銷售額達1.86億元;5G工業物聯網系統解決方案自應用以來,為企業新增銷售額31.69億元。
——史宏達項目技術已在多領域推廣應用,成果近兩年累計新增產值1.45億元,利稅2455.33萬元,推動了海洋能源開發與應用。
——辛國勝的科研成果“煙薯25”品種,已在全國推廣1495.82萬畝,連續5年位居我國甘薯推廣面積首位,新增經濟效益358.08億元,經濟、社會及生態效益顯著。
——王琪超的研究成果用于編制激光雷達氣象、新能源等行業標準及國際IEC、IEA標準。產值超4億元,降本增效超30億元。成果獲青島市技術發明獎一等獎1項、二等獎1項。成果支撐企業獲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國家知識產權優勢企業等榮譽。
“一年290項科學技術獎”,山東科研創新能力為啥這樣強?科技大會成為山東構建一流創新生態的階段性總結與部署的時機。據統計,2024年,山東規上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上工業產值比重達到53.32%,較上年增長1.97個百分點,超出“十四五”規劃目標3.3個百分點,為創新生態建設奠定了堅實基礎。此次4位科技工作者現身說法,給我們探索科研成果的奧秘提供了機會。
科研攻關,離不開高科技人才的志氣和智慧。“290項2024年度山東省科學技術獎”,是在科技報國、科技強省進程中涌現的科技成果,是科技工作者智慧的結晶,也是汗水的結晶。4位科技工作者和記者見面讓大家增加了對科研工作的直觀認識,像張海霞說的,“當時就想著‘前人沒走過的路,往往藏著風景’,關鍵是要敢想敢干,踏出第一步。”經過無數個日夜的挫折磨礪后,團隊首創的STCNet方案終于脫穎而出,其預測精度實現了學界公認的飛躍,成果也登上了通信領域的頂級期刊。科技工作者知難不畏難,他們的辛勤付出和卓越貢獻,值得我們學習,我們向他們表示祝賀。
科研攻關,離不開生根發芽的土壤環境。290項2024年度山東省科學技術獎,是山東省委省政府積極貫徹落實中央要求,統籌規劃、保駕護航取得的成果。近些年,山東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著力加強高能級平臺建設、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創新主體培育、高層次人才引育等,全省科技事業發展政策環境和物質保障不斷優化。
今年3月3日,省政府新聞辦舉行的“抓改革創新促高質量發展”主題系列新聞發布會,介紹了為推動全省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提供的三方面強有力科技支撐。
一是強化高質量科技供給,賦能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今年以來,山東重點圍繞人工智能、新能源、生物醫藥、生物育種等重點產業,高標準布局120項左右省級重大科技攻關項目,力爭突破AI大模型、先進芯片、高效率鈣鈦礦太陽能電池和硫化物固態電池等核心技術瓶頸,培育20個以上突破性農業新品種,新獲批1類新藥1—2個。
二是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壯大科技創新“主力軍”。今年以來,山東建立培育壯大科技領軍企業機制,“一企一策”動態跟蹤支持,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加強企業主導的產學研融通創新,省重大科技項目80%以上由企業聯合高校、院所承擔,強化平臺支撐,年內完成300家省重點實驗室重組,依托“鏈主”企業建強省技術創新中心,打造一批標桿創新平臺。
三是強化科技成果轉化應用,加速推動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通過加快制定科技成果轉化16條措施的配套實施細則,遴選一批高校院所在職務科技成果單列管理、賦權改革、“先使用后付費”等方面先行先試,優化科技成果轉化服務體系,完善山東科技大市場運營機制,推動成果與企業精準對接。
“上下同欲者勝”,山東日益完善科研體制機制,科技成果評價從“唯論文、唯職稱”向“重貢獻、重實效”轉型,科研工作者活力迸發,涌出一批從0到1的重大科學發現和基礎理論創新、在關鍵核心技術領域取得重大突破。比如,這次獲得科技進步獎特等獎的勝利油田建成國內首個百萬噸級CCUS示范工程,為“雙碳”戰略實施和綠色低碳轉型提供關鍵技術支撐;同樣獲得科技特等獎的中電科思儀研發的國內首臺高性能寬帶信號分析儀,解決了5G、6G等高階信號的高精度測量難題,應用于探月工程、載人航天等國家重大工程。
“一年290項科學技術獎”,是山東科技創新的新成果,也是山東高質量發展的“澎湃新勢能”。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當前正處于“十四五”規劃收官和“十五五”規劃謀劃的關鍵時期,堅定扛牢“走在前、挑大梁”使命擔當,準確把握“十五五”時期的階段性要求,都需要我們以更高站位、更實舉措加快推進科技強省建設,全力打造在全國有重要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和創新策源地,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周學澤)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