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沭縣店頭鎮:立體農業鏈繪就生態富民新圖景

在臨沭縣店頭鎮的佳誠家庭農場,300畝土地上正上演著一場“1+1>2”的農業變革。桃樹下,萬只蛋鴨昂首踱步,鴨掌翻動著富含腐殖質的土壤,留下串串腳印;桃林間,農戶們正忙著將剛采摘的蟠桃裝箱,甜香氣息在風中彌漫。這片由黨支部領航打造的“禽—肥—果”立體農業基地,正以獨特的生態閉環模式,讓土地煥發前所未有的活力。
生態閉環:一只鴨子撬動的循環經濟
“你看這些蛋鴨,可是咱農場的‘功臣’。”農場負責人王彪蹲在桃林邊,看著穿梭在果樹下的鴨群,眼里滿是笑意。他指著林間幾乎看不到雜草的地面解釋:“蛋鴨是雜食動物,最愛吃青草和害蟲,有了它們,農場60畝桃園和240畝農田基本不用打除草劑,每年光這一項就能省不少錢。”
更巧妙的是農場對秸稈的“變廢為寶”。每到夏秋季節,農田里的玉米稈、麥秸等作物秸稈被集中回收,與蛋鴨糞便按比例混合,堆放在專門的發酵區。經過一整個冬季的腐熟,這些曾經的“廢棄物”就成了肥力十足的有機肥。“這肥料可不是化肥能比的,天然無害,給桃樹和莊稼施肥后,不僅長勢好,果實口感也更地道。”王彪捧起一把黝黑的有機肥,展示著其中的“門道”。
這種“蛋鴨吃草除蟲—糞便秸稈發酵—有機肥滋養果蔬”的閉環模式,讓農場實現了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雙贏。據悉,農場土壤有機質含量年均提升0.2%,土地越種越肥沃;同時,化肥、除草劑等農資投入大幅減少,每年直接降低生產成本5萬元。
多元增收:從枝頭到舌尖的財富鏈條
五六月的桃園,是農場最熱鬧的地方。多達八個品種的桃子掛滿枝頭,農戶們穿梭其間,將熟度剛好的桃子摘下。“這些桃子個頭大、甜度高,剛摘下來就被預訂了大半,發往周邊城市的超市和水果市場。”正在打包的農戶李大姐笑著說,“在這里干活每天能掙80塊,離家近還不耽誤照顧老人孩子,比外出打工舒心多了。”
王彪算了一筆賬:60畝桃樹畝產穩定在3000斤,按市場價算,一畝地能收入三四千元,單桃子一項每年就能帶來十來萬元收益。而萬只蛋鴨的貢獻同樣可觀,年產鴨蛋200萬枚,憑借“散養生態”的招牌,在市場上頗受歡迎。
如今,這小小的家庭農場雖不起眼,但240畝農田種植與60畝桃樹養殖形成互補,年營收已突破220萬元。這條涵蓋養殖、種植、肥料加工的產業鏈,不僅讓農場自身實現了良性運轉,更輻射帶動了周邊發展——村集體每年增收8萬元,周邊50余名村民通過務工,人均年增收約3萬余元,真正讓“產業鏈”變成了“致富鏈”。
模式創新:小農場里的大文章
“以前總覺得農業是‘投入高、回報慢’的行當,現在看來,找對了模式就能破局。”王彪感慨道。佳誠家庭農場的實踐,打破了傳統農業“單打獨斗”的局限,用“一鏈三吃”的立體思維,讓土地、勞動力、生態資源得到高效利用。
黨支部在其中發揮了關鍵作用。從最初的模式構想,到協調土地流轉、聯系技術指導,再到對接市場銷售,黨支部全程領航,為農場發展保駕護航。“沒有黨支部的支持,我們很難把分散的土地整合起來,也摸不清生態農業的門道。”王彪說,這種“黨支部+農場+農戶”的模式,既保證了產業方向的正確性,又讓發展成果惠及更多村民。
如今,佳誠家庭農場的“微循環—廣帶動”模式已成為店頭鎮農業轉型的范本,帶動越來越多的生態農場正在崛起。這片300畝的土地上,不僅生長著桃子與希望,更孕育著現代農業的新路徑——用生態閉環激活土地價值,以產業融合帶動共同富裕,書寫著鄉村振興的生動篇章。(崔尚林 孔繁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