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關注山東大學:以實踐能力為人才評價導向 不寫畢業論文也能拿學位

山東大學持續推進工程碩博士培養改革
可憑借實踐成果答辯獲得學位
本報記者 肖家鑫
又是一年畢業季。近日,山東大學2022級國家工程碩博士專項碩士研究生王茜,順利取得學位證書。不過,與其他同學不同的是,王茜沒寫畢業論文,而是用實踐成果通過了答辯,成為山東大學首個以實踐成果獲得碩士學位的研究生。
不寫論文,并不意味著輕松。相反,為了這場畢業答辯,王茜精心準備了一份長達4.5萬字的研發報告和5分鐘的儀器設備設計展示視頻,在持續兩個小時的答辯會上,通過令人信服的講述和成果,讓包括3名企業導師在內的答辯委員會成員都投出了同意票。
王茜的成果,源自企業生產一線。在歌爾股份有限公司實習期間,她研發的針對VR(虛擬現實)眼鏡的非球面樹脂光學鏡片膠合工藝方法及高精度膠合裝置,可提高膠合精度、節約成本,成果的部分技術已集成到生產線上,預計2026—2027年可實現量產。公司評價,這一創新可使單機成本降低超30%,單位小時產能明顯提升。
可憑借實踐成果答辯獲得學位,是工程碩博士學位評價改革領域的新突破。近年來,我國持續推進工程碩博士培養改革專項試點,加快構建卓越工程師培養體系。今年起實施的學位法明確,通過學位論文答辯或者規定的實踐成果答辯,可以授予碩士、博士學位。
在山東大學研究生院常務副院長、國家卓越工程師學院執行院長韓勃看來,王茜的成果只是全流程培養中可見度最高的一環,其背后是山東大學持續推進的工程碩博士培養改革。2022年,山東大學入選工程碩博士培養改革專項試點,采取“工學交替”模式培養研究生。作為首批工程碩博士專項學生,王茜從入學起,就由山東大學機械工程學院教授姚鵬和歌爾公司高級工程師李豐國、韓風德等校企導師共同指導。在研究生一年級完成專業課程學習后,她進入聯合培養企業開展為期兩年的專業實踐。
實踐過程中,企業成了“出題人”。“只有真正深入企業,我才能了解生產一線的真實需求。”王茜說,經過導師們的指導,她很快就將研究方向聚焦到鏡片精密膠合技術這一痛點。王茜邊學習邊研發,“企業的工程師和一線工友都給我提供了很多助力。”
姚鵬介紹,鏡片高精度膠合課題涉及光學、材料、機械等多學科,為王茜量身定制的課表需提供跨學科基礎教育。他還特意邀請企業專家協同授課,“比如先進光制造技術這門課,企業專家會把實戰案例講給學生。”
韓勃認為,王茜的成長,體現了學校培養理念、模式和過程的變化。經過3年的探索,學校構建了“企業出題、校企共答、市場閱卷”產學研深度融合育人機制,突破了“以畢業論文申請學位”的唯一標準,建立了以工程貢獻為導向的研究生成果評價體系,著力培養一支扎根工程實踐、善于解決復雜技術難題的卓越工程師人才隊伍。
7月,王茜將正式入職,開啟她作為工程師的職業起點。
《 人民日報 》( 2025年07月03日 13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