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建紅遇上科技綠:青島城投在光伏板上書寫能源轉型新路子

在新疆廣袤的戈壁灘上,一座座“高齡”風機正煥發新生;在云霧繚繞的云南山區,曾經沉寂的光伏板重新開始“歌唱”。這些變化的背后,是青島城投新能源集團黨委以黨建紅色引擎驅動綠色轉型的生動實踐。
“黨建+”讓老設備講出新故事
“這臺國產主控系統上崗后,就像給風機裝上了‘智慧大腦',再也不會動不動‘鬧脾氣'了。”在新疆哈密風電場的技改現場,黨員突擊隊隊長 郝建濤 指著正在運轉的風機笑著說。2025年,這支平均年齡 29 歲的黨員團隊啃下了核心部件國產化的“硬骨頭”,讓場站國產化率從45%躍升至80%,年故障次數直降2143次,相當于每天少出6次故障,發電量提升8700萬度,節省投資近千萬元,榮獲2025年“北極星杯”風電影響力技改提升優秀案例,彰顯黨建引領下的國產化替代成果。
這樣的“逆生長”奇跡同樣發生在山東即墨。當地光伏電站通過“梯級利用+智能控制”改造,讓“超期服役”的組件效率不降反升。“就像給老花鏡換上智能鏡片,發電量一下子年輕了十歲!”電站負責人打了個形象的比喻。數據顯示,改造后電站年增發電1800萬度,足夠8000戶家庭用一年。
數字孿生為電站裝上“健康手環”
走進集團智慧運維中心,巨大的電子屏上跳動著全國數十個電站的實時數據。“這是我們給每個電站定制的‘健康檔案'。” 郝建濤 介紹道。通過“1+5+N”(1個平臺+5個子系統+N個子站)數字平臺,遠在云南元江的光伏電站一旦出現異常,系統30秒內就能“號脈問診”。
這套系統去年成功預警了元江電站周邊的山洪風險。“AI水文分析就像‘氣象先知',幫我們提前發現了7處泥石流隱患點。”黨員技術員 鄭勁松 回憶道。通過精準改造排水系統,這個閑置4年的“沉睡資產”被成功喚醒,如今每年可貢獻2000萬度清潔電力。
“紅色工程師”帶出行業“金標準”
翻開集團主編的《光伏電站技改標準化手冊》,里面滿是手繪的改造示意圖和詳實的數據記錄。“這些都是我們黨員技術骨干‘泡'在現場總結的‘土方子'。”負責標準編制的 孔令總 說。如今這些凝聚實踐智慧的規范已推廣到全國75座電站,成為行業技改的“參考書”。
更令人欣喜的是,集團搭建的技改工程師“段位”認證體系,正在為行業輸送大批“復合型選手”。“從‘青銅'到‘王者'的成長路線特別清晰。”去年通過高級認證的工程師說。目前該體系已培養技術骨干 17 余人,其中黨員占比超過 65 %。
未來已來:黨建紅引領生態綠
站在哈密風電場新落成的“黨員創新工作室”里,集團黨委書記 李詠鴻 指著墻上的標語“把黨旗插在技改一線”說:“我們的目標是要讓每度電都閃耀著黨建光芒。”據悉,集團正在籌建新能源技改“紅色智庫”,計劃未來三年帶動產業鏈創造 75 億元綠色價值。
在這里,黨建不是掛在墻上的口號,而是寫在戈壁的風機里、刻在山區的光伏板上的生動實踐。青島城投新能源集團用“紅色密碼”激活“綠色動能”,為國企改革提供了鮮活的“能源樣本”。(林林)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