濱州惠民:志愿服務繪就和美鄉村新景

夏日陽光透過鄉村記憶館的窗戶,灑在畫紙上。二十余雙小手時而勾勒線條,時而抬頭跟學,將家鄉的模樣繪于筆端……這幅溫馨畫面是山東省濱州市惠民縣麻店鎮“藝術潤鄉土,志愿暖人心”系列活動的生動縮影。
“以前我就只在課本上瞅見過這些藝術知識,現在能跟著老師現場學,可太帶勁啦,我覺得特別有意思!”麻店鎮中心小學學生蓋心誠高興地說。
惠民縣麻店鎮將鄉村藝術課堂與志愿服務深度融合,為鄉村注入文化活力,點亮村民精神生活。
志愿服務精準發力,破解鄉村美育難題。一方面,積極“引鳳筑巢”,對接市縣文化館、院校及社會團體,招募具有美術、音樂、舞蹈、非遺等專長的文化志愿者組成“藝術惠農”服務隊,帶來專業課程。另一方面,注重“本土育苗”,發掘培養本地有特長或興趣的村民、退休教師、返鄉大學生,通過培訓提升其能力,發展為“鄉土文藝輔導員”,實現服務的常態化和在地化。同時推動“校社聯動”,鼓勵鎮內學校藝術教師利用課余時間,將資源輻射到新時代文明實踐站、鄉村記憶館等公共空間,形成服務合力。
志愿服務不僅輸送師資,更精心策劃“接地氣、有溫度”的內容。課程緊密圍繞地方特色,引導村民和孩子們以畫筆描繪老屋古樹、豐收景象與特產,讓藝術成為記錄鄉愁、表達鄉情、增強認同的載體。同時,邀請非遺傳承人志愿者開設剪紙、泥塑、地方戲曲等體驗課,促進本土非遺的活態傳承。
同時,建立機制保障常態長效,文化活力點亮鄉村。推行“菜單+點單”模式,通過線上平臺與線下走訪征集需求,志愿者按需靈活調整課程內容、時間和地點,實現精準匹配。建立激勵與孵化機制,記錄服務時長、進行表彰宣傳,并鼓勵有潛力學員成長為志愿者,形成自我服務、持續發展的良性循環。如今,村民從藝術“旁觀者”變為積極參與者甚至創作者,文化場所人氣大增。
“我們將堅持‘群眾在哪里,志愿服務就延伸到哪里’的理念,充分發揮新時代文明實踐站陣地作用,精準對接群眾文化需求,以‘志愿服務+’為抓手,打通宣傳群眾、教育群眾、關心群眾、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里’,為推進鄉村全面振興聚力賦能。”麻店鎮黨委書記盧勇說。
來源:濱州市委宣傳部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