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元食堂”守護鄉土晚年

仲夏的陽光透過玻璃窗灑在餐桌上,78歲的張大爺夾起一塊軟糯的紅燒肉,笑著對同桌老伙計們說:“這肉燉得比咱年輕時吃的大鍋飯還香!”在山東省成武縣永昌街道郜西村互助養老站,每天中午,近百位老人像張大爺一樣,只需花1到5元,就能吃上熱乎可口的飯菜。這座由閑置院落改造的“銀色家園”,正以“共富工坊+積分超市+助老食堂”的創新組合,書寫著“離家不離村”的鄉村養老新答卷。
郜西村1375名村民中,60歲以上老人有362位,占比超四分之一。“年輕人大多進廠上班,不少老人吃飯有一頓沒一頓的。”村支書宋建國指著改造前的照片回憶:曾經雜草叢生的閑置樓房,墻皮斑駁、門窗銹蝕、樓道堆滿雜物……如今,經過重新修繕,這里窗明幾凈,260平方米的養老綜合體成了村里老人溫暖的“幸福驛站”。
今年,永昌街道抓住鄉村振興示范片區建設契機,整合郜鼎片區閑置房屋進行改造。養老站保留了青磚灰瓦的魯西南民居風貌,院內新鋪設的無障礙坡道和防滑地磚兼顧實用與美觀。最讓老人們驚喜的,是改造一新的“助老食堂”——依托政府補貼與企業捐贈,85歲以上老人僅需1元錢,就能吃飽吃好。
在成武縣永昌街道郜西村互助養老站,老人們踴躍參加趣味運動會。成武縣委宣傳部供圖
“上個月參與活動中心清掃,我攢了24分,換了肥皂和陳醋,比悶在家里強多了!”62歲的宋大娘展示著她的積分存折,身后貨架上糧油副食琳瑯滿目。養老站推出積分兌換制度,鼓勵老人通過打掃衛生、參與文藝活動等賺取積分,既可兌換商品,也可直接抵扣餐費。
老人們通過參加活動兌換相應的獎品。成武縣委宣傳部供圖
每月10日,義務理發師的推子聲準時在活動室響起。老人們笑意盈盈,容光煥發。“以前理發得折騰去鎮上,現在家門口就能免費剪,剪完感覺年輕好幾歲!”剛理完發的劉大爺摸著新發型,眼睛笑成了一條縫。
上午十點,食堂飄出陣陣香氣。廚師長老李正將土豆燉雞盛入保溫餐臺。“食材都從正規菜場采購。”這位掌勺20余年的老師傅自有心得:所有菜品先焯后燉,既鎖住營養又易于咀嚼。“老人們牙口不好,菜得軟爛;口味不能重,油鹽要控制。看著他們吃得香,我這心里才踏實。”老李邊忙邊笑著說。
墻上價目表清晰標注階梯收費:65-75歲午餐4元,75-84歲2元,85歲以上1元管飽。71歲的孤寡老人周大娘每天都能領到特制餐盒——糖尿病餐配蕎麥飯,高血壓患者的湯則少放半勺鹽。
飯后,不少老人相攜步入村里的“共富工坊”。“年紀大了干不了重活,但眼神還行,在這做點手工,每天能有二十來塊收入。”68歲的王大娘手指翻飛,身旁電動三輪車上堆滿待發貨的工藝品。
郜西村助老食堂與“共富工坊”共建,不僅整合了資源,更為食堂的可持續運營打下基礎。老人們通過在工坊勞動獲取報酬,隨后就近在食堂用餐,既增加了收入,又保障了客源,形成良性循環。
在工作人員的帶領下,老人們做餐前手指操。成武縣委宣傳部供圖
“下一步要不斷完善設施服務,讓養老變‘享老’。”街道黨工委書記韓軍展開規劃圖:未來幾年將逐步建成覆蓋各村的互助養老網絡,并開發康養民宿、研學旅游等新業態,壯大集體經濟。通過反哺機制,讓本村及周邊老年人在鄉村也能享受優質服務,真正做到“離家不離村、離親不離情”,實現“老有所養、老有所依、老有所樂、老有所安”。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