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關注濰坊風箏博物館:歷史文化與現代生活交織融合

位置、展陳、活動貼近生活與大眾
這些博物館,服務更多元
群山環抱間的鄉村博物館里,梭子、青瓷等展示著農耕文化與傳統技藝;市中心黃金地段,風箏博物館毗鄰風箏廣場,歷史文化與現代生活交織融合;百年學府內,新落成的博物館敞開大門,持續推出研學科普等活動……
近年來,新型公共文化空間建設持續推進,各地涌現出一批在位置、展陳、活動上貼近生活的博物館,使群眾有了更多元、更便捷、更親切的渠道,去獲取知識、感觸文化、修養身心。
風箏博物館
有機融入生活圈
本報記者 李 蕊
山東濰坊市白浪河畔,一條陶瓷長龍伏在一座建筑的屋脊上。步入建筑,懸空的龍頭蜈蚣風箏躍然眼前,神采奕奕。
濰坊世界風箏博物館,是國內第一座風箏藝術類專業博物館。動物風箏、人物風箏、航天器風箏……在這里,展陳的風箏或傳統、或現代,造型千姿百態,令人目不暇接。
一件粉色虎頭鞋風箏,讓參觀的孩子們看得著迷。講解員解說道:“館藏風箏千余件,大半的創作靈感源于民間生活,來自街頭巷尾。虎頭鞋風箏的原型,就是民間常見的嬰童布鞋。做風箏的手藝人走街串巷,瞧見了虎頭鞋,就做了出來,讓它飛上了天?!?/p>
繼續移步,又能看到一件“許仙游湖”主題的風箏。它以絹帛為幕,生動刻畫出戲劇中西湖游船的經典橋段?!吧裨拏髡f、年畫門神、地方戲文,老百姓喜聞樂見的故事和人物,都搬上了風箏?!敝v解員說。
不僅展陳的風箏來自生活,整座風箏博物館的選址也貼近生活。博物館地處市中心黃金地段、白浪河景觀帶核心區域,同周圍的風箏廣場、人民公園、古城墻、古民居等串聯成一條風景線,有機地融入了生活圈。出門逛公園、看城墻、放風箏,順道再去風箏博物館一飽眼福,成了周邊許多市民放松身心的方式。還有住得遠的市民特地乘坐直達公交,趕來“串門兒”。
市民張慧芳和她的孩子,是風箏博物館的常客。她說:“這邊免費開放,很熱鬧。我們對這里的風箏很熟悉,看它們就像是翻家里的相冊,有種親切感。有時候還能瞅見些新風箏、新場面,挺有意思的。”
除了參觀,還能體驗。循著連連的驚嘆聲看去,幾名游客正戴著VR(虛擬現實)設備在虛擬世界里沉浸式“放風箏”。在體驗區,大人和孩子們扎竹骨、糊絹紙、調顏料,用筆涂抹出日常風景、卡通人物,或寫下心中所愿?!拔业摹畱鸲窓C’要飛得最高!”一個小男孩舉著他剛畫好的“戰斗機風箏”,沖著大人興奮地說。
今年以來,濰坊世界風箏博物館已接待游客50余萬人次、研學團隊130多個,超過1萬名師生在這里動手造風箏?!拔覀兿M蠹夷芰憔嚯x感受非遺,在親身參與中愛上風箏文化?!敝v解員秦晨晨表示。
《 人民日報 》( 2025年06月28日 05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