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博:科技創新驅動黃河流域農業現代化實踐

初夏時節,齊魯大地麥浪翻滾。在濱州市博興縣的京博生態農業板塊示范基地內,正在上演一場精彩的"豐收交響曲",智能聯合收割機在麥田間劃出豐收的作業軌跡,緊隨其后的全自動秸稈打捆機則將麥秸壓縮成一個個整齊的"瑞士卷"。在科技賦能下,傳統的農耕景象正煥發出新的生機。
數字賦能:重塑傳統農業新范式
在京博的智慧農業示范區,數字化技術正深刻改變傳統耕作模式。通過農業遙感監測系統與作物生長模型的深度融合,農田水分、養分狀況實時可視化呈現。依托應用農業大數據、作物生長模型、人工智能等數字農業技術,嫁接數字農業系統管理平臺,“京博智慧農業生產技術團隊著力研究農業基礎數據收集與農事生產作業可推廣可復制的技術模型,為耕、種、管、收的種植環節提供助力,借助水肥一體化系統,利用良種、良機、良法、良技對千畝單產提升示范田實現農作物畝均增收20.3%。”據基地管理負責人介紹,依托水肥一體化滴灌系統,最高實現小麥畝產較對照田增產32.9%,智慧賦能讓傳統主糧生產煥發新生,穩住了產量“基本盤”,數千噸小麥顆粒歸倉。
循環經濟:打通產業升級新實踐
在京博構建的"四化"循環體系中,每粒小麥都演繹著價值倍增的神奇旅程。田間產生的秸稈經過粉碎、發酵轉化為食用菌培養基,菌渣再與畜禽糞便混合制成有機肥,秸稈綜合利用率達93%,真正實現"變廢為寶"。形成"種植—養殖—加工—還田"的閉環體系。按照不低于3方/畝的用量,采用“有機肥替代化肥+微生物菌劑活化+深耕改土”綜合技術,有效改善貧瘠土壤,提升中低養分土壤的肥力,降低表層土壤鹽分含量,促進土壤養分等級躍升。在取樣測定的25個地塊中,土壤有機質含量平均提升13.85%,通過微生物礦化作用逐步釋放土壤及肥料中氮磷鉀,氮磷鉀含量也分別提高6%~7%。
全鏈整合:打造鄉村振興新引擎
在保障糧食安全的基礎上,京博創新訂單農業模式實現"一地雙收"。糧食作物與經濟作物輪作種植,讓土地實現全年高效利用,遠超傳統單一作物的種植收益,凍干后出口全球的菠菜、草莓,減肥減脂網紅蔬菜羽衣甘藍,食品大廠加工薯片用的馬鈴薯……這些經濟作物都采用訂單種植模式,從播種前便鎖定了種植品種和收購商,預約采收后直接從田間地頭運往加工工廠,充分釋放土地的生產潛力。
除此之外,由呂藝鎮人民政府聯合山東省鄉村振興基金會、山東省樂安慈孝公益基金會,三方協同打造的鄉村振興齊魯樣板呂藝公益項目示范區多個項目在博華生態農業落地:水產養殖建設標準化循環水養殖池和標準化智能流水槽及配套生態凈化系統,實現智能環境監控、水質調節及精準投喂;聯融天津市農科院實現花椰菜自主育種,成功打破國外品種壟斷,攻克花椰菜育種“卡脖子”難題;牛場管理過程中采用“種養結合”生態循環模式,將牛舍糞便收集處理后,制成生物有機肥用于周邊農田和林場,改善傳統養殖業糞污污染的問題。用科技創新賦能生態建設,以公益搭建農業社會化服務平臺,構建起 “精準培訓 + 實踐賦能 + 平臺支撐” 三位一體的人才培育體系。通過資源整合與優勢互補,實現特色產業發展、生態環境保護、農民持續增收的協同共進,為全國同類地區提供可復制、可推廣的鄉村振興經驗范式。
“我們構建的不只是傳統農業生產場景,而是一個完整的農業可持續發展生態系統。通過創新用工模式與產業升級,我們成功轉型培育新型農業產業工人400余名,并采用“長期穩定就業+靈活季節性用工”相結合的方式,全年創造就業崗位超1000個,帶動農民增收1000萬元以上,實現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雙重提升。”博華生態農業執行董事兼總工程師高尚表示,未來將持續圍繞“三產融合四化循環的現代高效農林科技企業”這一定位目標進行產業布局和技術創新。
隨著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的推進,生態循環系統將農業生產、加工、能源利用有機銜接,農業生產與農產品加工、鄉村旅游實現數字化聯動,不僅提升了土地產出效益,更構建起"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體的智慧治理模式。當科技之光照進古老田野,鄉村振興正在齊魯大地上演著最生動的時代變革。(靳向茹)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