濰坊臨朐:“三色”產業繪就振興圖譜

一方水土孕育一方特色,一方特色成就一方產業。
在沂蒙山區與魯北平原的過渡地帶,彌河蜿蜒而過,流經鎮街村落,淌過成蔭綠樹——這里是山東省濰坊市臨朐縣。
溝壑梁峁間,臨朐宛如一顆鑲嵌在山水間的明珠,櫻桃紅、鵝肝金、魚影銀交織成獨特的產業風景——當漫山櫻桃映紅村民笑臉,當鵝肥肝產業延伸出金色鏈條,當虹鱒魚在清泉中躍起銀鱗,三種土特產正成為臨朐鄉村振興的“三色密碼”,書寫著山區變富、農村變美的時代答卷。
櫻桃“紅”:從“山間野果”到“致富寶石”
“土特產”扎根于“土”——
靠山吃山唱山歌,靠水吃水念水經。有什么樣的水土,播撒什么樣的種子;有什么樣的資源,發展什么樣的產業。
臨朐屬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氣溫、日照、降雨量、土壤類型和酸堿度等自然條件,成就出“臨朐大櫻桃”的理想產地。得益于此,臨朐大櫻桃在感官品相和內在品質上均屬俱佳,具有上市早、個大、色艷、味鮮等特點。
這“土”里長出的,不僅是紅寶石般的果實,更是響當當的金字招牌。全國最大的設施櫻桃栽培基地,“大櫻桃標準化示范基地”“中國優質大櫻桃之都”“中國大棚櫻桃第一縣”,一項項“含金量”十足的美譽,便是對臨朐櫻桃的強有力認可。
然而,臨朐人深知,僅憑得天獨厚的“土”資源,難以在激烈的市場競爭和變幻的氣候環境中永葆優勢。這顆扎根于沃土的“紅寶石”,正經歷一場深刻的蛻變——從“靠天吃飯”的被動順應,邁向“數字賦能”的主動掌控,用智慧與科技為傳統產業插上騰飛的翅膀。
走進位于臨朐設施大櫻桃科技小院,“數字”已成為新的“陽光雨露”。
“科技小院依托臨朐縣果品高科技示范園建設。該園區主要進行櫻桃良種繁育和示范種植,現有28個櫻桃種植高溫大棚,現代制冷降溫技術、水肥一體化設施、溫濕度監控系統等均已投入使用。我們不斷把‘象牙塔’里研發的技術推向‘泥土地’,給大櫻桃產業注入源源不斷的動能。”臨朐縣農業農村局局長魏淑娟表示。
聯網設備的普及更是讓“智慧農業”落地生根,全縣5萬畝櫻桃大棚配備環境監測系統,實現溫度、濕度、光照的實時調控,手機成為“新農具”,數據化為“新農資”,這種生產方式的變革正是農業現代化的生動寫照。
數據印證著產業的蝶變:全縣櫻桃種植面積達15萬畝,產業總產值超35億元,全縣從事大櫻桃產業年收入過10萬元的有1.5萬戶左右,已有6個鎮、118個村發展為全域櫻桃產業特色鎮、村,冷鏈物流催生20多家本土企業,櫻桃深加工開發出櫻桃酒、櫻桃醬等20余種產品,小小紅果實真正成為富民強村的“幸福果”。
“基于一方水土,深挖資源稟賦,因地制宜,通過培育、激發特色產業生命力,讓沉睡的土地煥發新生機。”
40年風雨兼程,臨朐櫻桃,正是以其“生于斯、長于斯、精于斯”的純粹土性,將“靠土吃土”的智慧演繹得淋漓盡致,讓“土”的資源優勢,轉化為了富民強縣的特色產業。
從最初幾個村的零星種植,到如今幾個鎮集體乘勢而上,形成具有區域影響力的優勢產業集群,櫻桃“紅”為當地經濟發展和鄉村振興注入了強大動力。
魚影“銀”:從“冷水資源”到“全鏈經濟”
“土特產”鮮明在“特”——
突出地域特點,體現當地風情,人無我有,人有我優。
但臨朐,一個不靠海、不近海的山區縣,冷水魚產業主要以養殖虹鱒魚、鱘魚等,屬于淡水養殖,怎么就與海洋水產養殖銜接起來了呢?
臨朐縣冷水魚協會副會長徐建揭示了奧秘:引進的三倍體虹鱒魚,兼具淡水養殖與海水品質特性,實現“山泉育海味”的科技轉化,鑄就其核心競爭力。
臨朐的虹鱒魚養殖已有30余年積淀。據統計,臨朐縣共有近200戶漁業養殖戶,三分之二的養殖戶聚集在冶源水庫下游的彌河兩岸,養殖技術成熟。
這份“特”,不僅在于品種的獨特選擇,更在于對“冷水資源”的極致利用與模式的創新突破。
在冶源街道徐家王舍村浩潤淡水魚養殖場,負責人徐建介紹,他家現有5000多條帶卵鱘魚。如果一條50斤左右的鱘魚,作為帶卵鱘魚賣,每斤能賣60多元,一條魚是3000多元;100斤左右重的鱘魚,每斤能賣100元,一條魚是10000元。
他告訴記者,臨朐山泉水資源豐富,尤其是位于冶源街道的老龍灣的泉水,水溫常年保持在18攝氏度左右,再加上冶源水庫的優質水庫底層水資源,為周邊村莊開展虹鱒魚、鱘魚等冷水魚養殖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水文環境優勢。
臨朐縣構建起“孵化-養殖-加工-銷售”的全產業鏈,成為全省乃至全國重要的虹鱒魚養殖基地,年孵化虹鱒魚苗800萬條,一部分用于本地養殖,年產虹鱒魚肉100萬斤;另一部分用于魚苗銷售,銷量占全國市場的20%以上。
而“特”的價值,最終在“全鏈經濟”的鍛造中得以充分釋放和升華。臨朐冷水魚產業早已跳出了單純賣活魚的初級模式,向精深加工和品牌化高歌猛進:
修編《臨朐縣養殖水域灘涂規劃》,推行“地下水取水+冶源水庫生態補水”綜合用水模式;合力攻堅“培育千萬條級別的鱘魚、虹鱒魚梯次養殖體系”“構建高端魚子醬、鱘魚肉制品、虹鱒魚代養、三文魚肉制品四大產業板塊”兩大目標任務;規劃建設4個魚子醬十萬級標準凈化加工車間,屆時年產能可達100噸,推動魚子醬加工產業規模化、標準化發展。
“臨朐一年穩定供應600噸帶卵鱘魚,能生產魚子醬80噸。如果全部出口,可以占全國市場份額的29%。”魏淑娟說。如今,山東尊潤圣羅捷食品有限公司布局魚子醬產業,年產量超2噸;徐建也即將開工建設占地1200平方米的水產加工車間,預計魚肉、魚子醬年綜合加工能力達200噸……
從冶源水庫粼粼波光中的網箱,到走向國際市場的魚子醬,一條融合獨特資源、科技創新與高附加值的“銀色經濟鏈”已然躍出山澗清泉,正帶著臨朐的山水靈氣,游向廣闊天地。
鵝肝“金”:從“單品突破”到“產業集群”
“土特產”煥發在“產”——
強龍頭、補鏈條、興業態、樹品牌,真正建成產業、形成集群,增強市場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
在臨朐,人們熟知黑山羊、櫻桃,卻鮮少知曉鵝肥肝才是臨朐真真切切的“土特產”。法式鵝肝和山區縣,這種奇妙的“反差感”,恰恰折射出臨朐鵝肝產業的獨特成長軌跡。
數據顯示,臨朐縣作為全國最大的鵝肥肝生產基地,2023年以來,全縣年均出欄朗德鵝500萬只,生產加工鵝肥肝5000余噸,占全國市場份額的70%。
臨朐鵝肝的崛起,是“產”字戰略的精準落地。
一只朗德鵝全身價值約120元,但僅一個800克左右的鵝肝就能賣到200元以上,遠超鵝肉鵝毛總和。山東春冠食品總經理馬麗君指著鵝腹直言:“鵝肝最金貴,餐廳兩三片配魚子醬就能上百元。”
正是這十數倍價差的驅動,推動臨朐從業者從賣初級產品向高附加值轉型。縣里統籌資源,扶持鵝肝分割、腌制品及預制菜精深加工,培育了春冠、圣羅捷等25家知名企業及品牌。
如今,櫻桃鵝肝、紅酒藍莓鵝肝等創新深加工產品層出不窮,馬麗君說:“我們70%的營業額來自像紅酒藍莓鵝肝這樣的深加工產品。要創新突破,深加工是核心路徑。”目前全縣已形成集孵化、養殖、填飼、加工、銷售、研發于一體的鵝肥肝生產全產業鏈,集聚企業105家、養殖專業合作社70家、基地350個,帶動6000余人就業。
種源自主是產業升級關鍵一步。5月底,1260羽單只成本200歐元的法國祖代朗德鵝種苗抵達臨朐,創下國內最大規模種源引進紀錄,為打破六年一輪的“引種魔咒”邁出實質性步伐,保障鵝肥肝產業良性運轉。
“未來幾年,我們將實施‘保源+創芯’雙戰略,通俗來說就是要用‘兩條腿’走路。”臨朐鵝產業協會會長高世峰展開規劃藍圖,一方面按照時間周期,科學引進法國純種血統種源;另一方面聯合中國農科院,山東農科院等機構,持續攻關育種技術,力爭培育出“華系”朗德鵝配套系。
從深藏不露的“土特產”到構建全鏈集群,臨朐鵝肝正以科技賦能與品牌創新,持續煥發產業蓬勃生命力。
在特色產業帶動下,去年臨朐全縣95%的村集體經濟收入過20萬元,42%的村集體經濟收入過50萬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2.68萬元、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當鄉土資源遇上現代科技,當傳統產業嫁接市場機制,當農民主體激發創新活力,山區縣也能走出一條產業興、生態美、百姓富的康莊大道。一個個“土特產”正變身鄉親們增收致富的大產業,鄉親們的“金扁擔”越挑越穩。(衣春穎)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