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力生態環境保護 山東厚植綠色發展底蘊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因素和內在動力。山東作為全國重要的工業基地和北方地區經濟發展的戰略支點,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推進綠色低碳發展任務較重。近年來,山東始終把美麗山東建設擺在突出位置,扎實踐行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重大國家戰略,深入推動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先行區建設,一幅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新畫卷正在齊魯大地徐徐展開。
斬污護綠
美麗山東建設取得新成效
過去的一年,山東以建設美麗中國先行區為引領,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國家下達的生態環境約束性指標全面超額完成,中央污染防治攻堅戰考核連續4年優秀,交出了一份“含金量”滿滿的生態答卷。
大氣環境方面。2024年,全省優良天數比例平均為72.2%,同比增加5.9個百分點。全省PM2.5平均濃度為35.5微克/立方米,同比改善1.9微克/立方米,創有監測記錄以來最好水平。青島等6市達到國家二級標準濃度限值要求。剔除沙塵影響,全省共出現重度及以上污染4.1天,同比減少1.6天。
水環境方面。2024年,全省153個地表水國控斷面優良水體比例79.1%,V類及以下水體動態清零;黃河干流山東段全線穩定保持Ⅱ類水質,黃河流域優良水體比例94.1%。南四湖流域36個國控斷面、南水北調東線13個國控斷面以及省轄39條入湖河流水質持續全部保持優良水體標準。全省納入國家考核的縣級及以上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共79處,其中地表水水源地54處,地下水水源地25處,所有水源地水質全部穩定達標。
海洋生態環境方面。2024年,全省近岸海域優良水質比例93.6%,繼續保持全國前三,超過全國均值近10個百分點,日照張北灣和東營黃河口灣區獲評第三批國家級美麗海灣優秀案例。全省納入考核的13條國控入海河流全部完成總氮年度削減目標,48條省控以上河流入海斷面總氮濃度均值同比改善13.5%。全省近岸海域沉積物質量總體良好,基本保持穩定。典型海洋生態系統保持穩定,群落結構未發生明顯改變。
土地生態環境方面。2024年,全省1643家土壤污染重點監管單位均完成土壤污染隱患排查和自行監測,土壤污染優先監管地塊管控率達78.8%,9個國家土壤污染源頭重大工程全部完成。全省連續4年實現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100%、重點建設用地安全利用得到有效保障。
聲環境方面。2024年,全省城市區域晝間等效聲級平均值為53.9分貝,質量評價等級為“較好”。全省道路交通晝間等效聲級平均值為65.6分貝,質量評價等級為“好”。全省聲環境功能區晝間達標率為92.8%、夜間達標率為89.5%。臨近中高考,開展“綠色護考”行動,聚焦群眾反映強烈的工業、建筑施工、交通運輸、社會生活四大領域噪聲問題開展專項整治,保障了中高考期間的寧靜環境。
輻射環境方面。2024年,全省環境電離輻射水平保持穩定。海陽核電廠、石島灣核電廠、“國和一號”示范工程周邊環境伽馬輻射空氣吸收劑量率監測數據正常,環境樣品和抽取的氣、液態流出物樣品中放射性核素活度濃度結果無異常。電磁環境監測點及電磁輻射污染源監測點監測結果與往年相比無變化。
自然生態方面。2024年,全省生態質量指數為52.27,生態質量類型為“三類”,與2023年相比無明顯變化。全省有野生高等植物179科2064種,記錄分布有陸生脊椎動物558種、水生脊椎動物近200種。截至2024年底,全省國家級自然保護區7個,面積22.0581萬公頃;省級自然保護區38個,面積50.5579萬公頃。全省共有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32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11個。
應對氣候變化方面。實施《山東省適應氣候變化行動方案2035》,開展碳監測試點等工作。威海、濟南新舊動能轉換起步區入選深化氣候適應型城市。
攻堅提質
筑牢生態環境保護硬支撐
過去的一年,山東堅定扛牢“走在前、挑大梁”使命擔當,統籌推進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保護,有效防控生態環境安全風險,更大力度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各項重點工作取得新進展、新突破,為全省生態環境持續向好筑牢了基礎支撐。
美麗山東建設強力推進。省委、省政府出臺了《關于全面推進美麗山東建設的實施意見》,是全國首個公開發布美麗省域建設指導文件的省份,并將有關任務納入省委、省政府“1+3+N”重點工作督查,強力推進落實。放大上海合作組織國家綠色發展論壇成果,與生態環境部共建中國—上海合作組織生態環保創新基地(山東)。生態文明示范創建成果顯著,全省已累計建成國家級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32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11個、美麗河湖5個、美麗海灣6個,數量分別居全國第5位、第2位、第3位和第1位。全域“無廢城市”建設成效明顯,累計培育37類3261個“無廢細胞”,2個被納入國家典型案例,數量居全國前列。
落實黃河重大國家戰略扎實有力。省生態環境廳制定《山東省黃河生態保護治理攻堅戰2024年工作要點》,持續打好黃河生態保護治理攻堅戰。扎實推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十大行動”,開展黃河流域生態環境問題大排查大整治攻堅行動。黃河流域入河排污口溯源和整治均完成年度目標任務。開展黃河三角洲生物多樣性本底調查,發布《黃河三角洲的生物多樣性保護》白皮書,在微山湖濕地公園建成北方地區首個生物多樣性體驗地,榮獲生態環境部2024年度生態環境科技成果科普化典型案例。深入落實黃河流域(豫魯段)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完成3個年度資金兌付,黃河干流山東段國控斷面水質連續9年保持二類,入海斷面總氮濃度連續4年好于鄰省入魯斷面。
服務高質量發展優質高效。建立2024年部省市三級環評審批管理臺賬,1.5萬個年度重點項目環評完成率99.7%,在煤電行業探索嘗試打破市域限制,實行全省統籌調配。積極探索減污降碳協同創新路徑和有效模式,選擇90個單位開展試點。推進碳排放配額應履盡履,納入配額管理的發電企業268家,履約配額4.7億噸,企業數量和履約量均為全國第一。扎實推進生態環保產業高質量發展“311”工程,全省生態環保企業數量、環保營收總額同比分別增長8.3%、17.4%。做實做大省環保金融項目庫,300個入庫項目累計獲得授信644.1億元、貸款242.9億元。
生態環境安全底線堅決守牢。山東省海洋生態環境監測與應急處置中心、黃海海洋輻射監測基地掛牌運行。組織開展“綠盾2024”重要生態空間強化監督,嚴肅查處生態破壞問題。首屆全國“一河一策一圖”環境應急比武活動總成績排名第二。成功舉辦第三屆山東省生態環境監測專業技術人員大比武和第九屆山東省生態環境應急實兵演練暨生態環境應急執法比武競賽活動。
2025年是“十四五”規劃的收官之年,山東將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充分發揮生態環境保護的引領優化和倒逼作用,大力推動減污降碳協同增效,在綠色轉型中推動發展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確保高質量完成“十四五”規劃目標任務,為建設美麗中國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