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試種荒山到智慧果園 小藍莓種出“莓”好時光

在山東省日照市東港區陳疃鎮的日照莓好時光現代農業藍莓種植基地里,總經理李春雷站在智能大棚前,望著工人們將剛從長白山運來的4000棵藍莓試種苗株卸下車。這批種苗即將被植入試驗大棚,開啟新一輪品種優化實驗。
藍莓種植基地里,顆顆飽滿的藍莓果粒等待采摘。滕文凱攝
2005年春天,大連大學教授王賀新、在讀研究生許美玲帶著藍莓苗來到陳疃鎮西尚溝村,開辟了當地第一塊藍莓栽培試驗田。時任村支部書記周玉升回憶,當時村民們看著東北運來的黑土、枯樹皮和硫磺殺菌的陣勢,既新奇又擔憂。“當時大家也都不懂啊,他們來找我說要發展藍莓,指定能讓村民富起來,但是村里人不認識這個水果。”周玉升說道。
在專家團隊和鎮政府的全程指導下,50畝試驗田很快迎來回報——2006年初夏,藍莓首次進入初產期畝產鮮果就達到500斤,每斤批發價200元,畝均年收入達10萬元。嘗到甜頭的村民紛紛流轉土地,到2011年,西尚溝村藍莓種植面積擴大到600余畝,帶動人均年收入增加3000余元。藍莓種植不僅解決了村民收入,還提供了大量的就業崗位。
在藍莓產業園扶貧基地,工人們忙著為藍莓疏花、授粉,為豐產提效打下基礎。 鄭碩攝
成功的消息迅速傳開,陳疃鎮黨委政府因勢利導,組建藍莓協會,從土地流轉到技術培訓全程保障。荒山禿嶺上,藍莓園如雨后春筍般涌現,不到五年便突破1萬畝。
李春雷辭去工作,投身藍莓產業。鄭碩攝
“第一批試驗苗就取得了成功,也讓我看到了這個產業的巨大潛力。”2016年,李春雷辭去工作,帶著800萬元投身藍莓產業。創業初期,5萬株苗產量低迷,寒冬臘月他在大棚守了七天七夜,溫度傳感器顯示-8℃時,這位農科生出身的“新農人”攥緊了拳頭。
“種藍莓是個技術活,沒有任何一位藍莓人完全知道藍莓的種植技術是什么,大家都在不斷地摸索中前進,尋求更好的品種,更好的種植技術。”經過兩年調整,三萬棵藍莓終于迎來大豐收,年產量突破100噸。這次經歷讓他深刻意識到技術創新的重要性——如今,基地的物聯網系統實時監測土壤濕度、光照強度,遠程調控大棚溫度,而5畝試驗田正與吉林農業大學團隊合作,持續研發新品種。
在山東金莓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技術總監趙峰正盯著智能水肥一體化系統的顯示屏。這位中醫藥專業出身的年輕人,2019年轉行投身藍莓產業,如今已主導建立數字化管理系統。他將中藥學知識融入種植研究,試驗的生物有機肥顯著提升了藍莓的風味和花青素含量。“藍莓不僅是水果,更是健康產業的重要原料。”趙峰說,公司正在開發深加工產品,未來計劃將研究成果轉化為可推廣的種植標準。
東港區30余家藍莓企業全鏈條發展。滕文凱攝
東港區的藍莓產業早已超越單一種植。全區30余家藍莓企業形成育苗、種植、加工、電商、文旅全鏈條。“我們的藍莓餅一年能賣出上百萬塊,線上線下都很受歡迎。”東港區蘭香食品有限公司負責人許家金表示,像他這樣的返鄉投資建廠的青年企業家越來越多,打開了當地新型農業發展的廣闊市場空間。
從“摸著石頭過河”到“科技賦能未來”,如今,東港區正加快推動藍莓產業向智能化、高端化、國際化方向邁進。這片土地上,藍莓不僅是“黃金果”,更是鄉村振興的“希望果”。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