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表獎首度“出京”,選擇山東有深意

4月27日,第二十屆中國電影華表獎頒獎活動在山東省青島市舉行,對優秀電影創作進行總結與嘉獎。
在中國電影誕生120周年之際,作為中國電影最高榮譽獎的華表獎首度“出京”。山東,這片承載著千年文脈的厚土,何以成為華表獎的“新坐標”?
答案不僅藏在世界“電影之都”的碧海銀沙中,更書寫于山東影視產業從“電影基因覺醒”到“工業化力量鍛造”的時代進階里。
一
山東與電影的緣分,早已鐫刻在百年光影長河中。
當1895年盧米埃爾兄弟在巴黎點亮電影曙光時,山東半島已悄然奏響東方電影的序曲——1899年青島亨利王子飯店的音樂廳里,西洋鏡中的光影流轉,讓這座海濱城市成為中國早期電影文化的啟蒙地。德國水兵俱樂部舊址斑駁的磚墻,不僅鐫刻著中國現存最早的商業電影放映記憶,更見證著東方與西方影像藝術的初次對話。
這片浸潤著齊魯風韻的土地,長久以來一直是中國電影美學的靈感之源。百年間,中國電影亦忠實地記錄了山東的時代變遷。從中國電影藝術史上的第一部現實主義力作《劫后桃花》在青島拍攝,到《浪淘沙》《到自然去》等早期轟動一時的電影在山東取景;從青島八大關的紅瓦綠樹見證《父母愛情》的溫情敘事,到濰坊高密紅高粱地托起《紅高粱》的史詩氣魄,山東的“天然影棚”與人文景觀,始終是中國影視敘事的重要坐標。
更深層次的共鳴源于文化基因的契合。作為聞名遐邇的“孔孟之鄉”“文化圣地”,齊魯文化“厚重務實”的底色與中國電影始終強調的“藝術性與人民性統一”的追求不謀而合。
無論是《流浪地球》對科幻工業化體系的探索,還是《封神》對東方美學的重構,亦或是《唐探1900》對類型片的本土化再造,出自山東的爆款作品始終扎根現實、照映時代。這種價值堅守,讓山東與電影的緣分愈加深厚。
山東是電影人逐夢的搖籃。在與電影相互依存的一個多世紀里,山東在不同時期、不同的藝術形式、不同的表演領域都孕育出了代表性人物,為中國電影持續輸送“新鮮血液”。
在中國電影發展的早期階段,山東見證了電影人的輝煌成就。比如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人物張石川在此進行電影創作,洪深、孫瑜、崔嵬等“電影三杰”曾在青島工作和生活,還有王云階、趙太侔、黃宗江等眾多電影先驅也都曾匯聚山東。如今,眾多來自山東的演藝界人士接續閃耀影視舞臺。既有以形象氣質取勝的偶像派,也有能勝任多種角色的實力派,覆蓋了從電影、電視到流行音樂、綜藝節目等多個領域,共同為中國電影注入源源不斷的創作活力,并塑造了具有山東特色的電影文化氛圍。
二
新時代,山東百年“影視基因”正被注入更多產業動能,釋放出強勁的磁吸效應。
從“山東元素”到“山東制造”“山東出品”,山東成為了眾多優秀影視作品的誕生地。濟南朱家峪的古村韻味,淄博周村古商城的商賈歷史,煙臺蓬萊文成城堡的歐式風情……標志性的場景和風韻在《闖關東》《大染坊》《西虹市首富》等經典作品中反復出現,成為幾代觀眾的集體記憶。《國色芳華》《流浪地球》等“爆款”之作,更是掀起“現象級”傳播。
目前,山東形成了以青島東方影都、沂蒙紅色影視基地、德州樂陵影視基地、濰坊紅高粱影視基地等為代表的山東影視攝制基地集群,為中國電影拍攝制作提供了豐富場景、科技支撐。
以青島東方影都為例,作為國內第一座重工業電影基地,東方影都在建設之初就比肩國際最高標準。這里聚集了40個國際標準影棚、32個置景車間,配建有國內一流的數字影音、水下拍攝、動作捕捉等平臺,不僅為科幻電影和工業大片的拍攝制作提供了有力支撐,其展現的高質量水準也成為中國電影工業化4.0的先驅和中堅力量。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12月底,青島影視基地已為中國電影貢獻了371億元的票房,斬獲“五個一工程”獎、華表獎、金雞獎等眾多權威獎項。
與此同時,這些影視基地產業集群也在發揮著強勁的產業輻射帶動作用。德州樂陵影視城以“影視+”的創新邏輯,5條旅游專線、23家新建酒店、7600個新增床位的配套建設,探索出“影視IP—文旅場景—產業生態”的轉化路徑,2024年樂陵旅游收入同比增長51%;臨沂沂蒙紅色影視基地突出紅色文化基因,與紅色教育培訓、紅色旅游結合,打造出國內一流的革命歷史題材影視劇拍攝基地和紅色教育培訓、紅色旅游基地……
不同影視基地間差異化、協同化的發展格局,既避免了同質化競爭,又促進了資源互補,釋放出強勁的磁吸效應?!芭碾娪?來山東”成為眾多業界人士的共識,山東悄然完成從“取景地”到“造夢工廠”的轉變。
三
華表獎選擇山東,更深層邏輯在于中國電影產業發展格局的演進。
一方面,國內電影市場亟需突破“單點爆發”模式,山東作為全國重要的電影“票倉”,其龐大的觀影群體和活躍的消費需求,為優秀作品提供了市場驗證。代表中國電影創作風向標的華表獎,恰恰需要這樣的電影新勢力來豐富地域文化版圖、傳遞最新創作理念,以更專業、更國際化的視野提升影響力。
2025春節檔期間,《哪吒2》的熱映備受關注。這種電影消費的杠桿作用,既有利于營造濃厚的電影文化氛圍,提升影迷的文化素養和審美水平,也終將反哺到電影產業鏈條的構建完善中,實現持續正向互動。
另一方面,全球化競爭要求中國電影提升工業化水平,山東以東方影都為載體的“科技影都”實踐,正成為中國電影工業化的標準答案。華表獎的落地,同樣是對山東、對青島影視產業“工業化力量”的一種認可。
這背后,離不開山東多年來以政策“工具箱”因勢利導的生態布局。比如,為了推動影視基地建設發展,山東各級政府出臺詳細發展規劃,構建起覆蓋創作、后期制作等全周期政策支持體系。以青島影視基地為例,為了鼓勵精品創作、加快產業要素集聚,近幾年,青島東方影都影視發展基金、靈山灣影視文化產業專項資金已向影視企業和劇組兌現政策資金2億余元。
又如,為了高質量發展影視文化產業,山東出臺了《關于支持鼓勵優秀文藝作品創作生產的十項措施(試行)》,通過建立山東省優秀文藝作品項目庫、資金扶持、獎勵機制、票房獎勵等,對影視作品進行全流程、模塊化扶持。
同時,山東也在持續探索柔性吸引人才政策措施,以項目凝聚人才、在實踐中培養人才,豐富影視行業人才儲備。比如,啟用山東工藝美術學院產教融合青島基地,立足國際視野,探索“實踐教學、校城融合”的新路徑,培養了大量實踐型人才;又比如,建立與全國知名制片、編劇、導演、演員及影視公司的密切聯系,引進“頂尖團隊”、產業英才來魯。
這種“政策+資金+人才”的協同效應,不僅為壯大山東電影工業化力量提供了強勁助力,更成為華表獎得以落地山東的“核心動能”。
此次,數百位電影界代表齊聚山東青島共襄盛舉。這不僅是中國電影政府獎對齊魯影視生態的傾情擁抱,亦是山東以百年積淀向電影強國夢的主動奔赴。當光影與浪潮在此共鳴,這場跨越時空的對話,激蕩出中國電影更澎湃的時代強音。
4月27日,第二十屆中國電影華表獎在青島揭曉。
影片獎項
《第二十條》等10部影片獲優秀故事片獎
《我本是高山》獲優秀農村題材影片獎
《雪豹》獲優秀少數民族題材影片獎
《小馬鞭》獲優秀少兒題材影片獎
《獨行月球》獲優秀青年電影創作獎
單項獎
郭帆憑借《流浪地球2》獲優秀導演獎
董潤年、應蘿佳憑借《年會不能停!》獲優秀編劇獎
張譯憑借《三大隊》獲優秀男演員獎
惠英紅憑借《我愛你!》獲優秀女演員獎
彭飛憑借《三大隊》獲優秀電影音樂獎
蔡濤、廖擬憑借《無名》獲優秀電影攝影獎
為表彰影片《哪吒之魔童鬧海》在2025年春節檔以來國內外市場的突出表現,國家電影局向《哪吒之魔童鬧?!穼iT頒發了“特別貢獻影片”榮譽證書。
來源:山東宣傳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