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海外版 | 記者們的春節故事:過年是從準備過年開始的

乙巳蛇年春節將至,請看本報記者各具特色的春節故事——
我們的春節故事
我家年俗“新三樣”
潘旭濤
經常有人說,“年味淡了”,而我的感受是,“年味變了”。就拿我家來說,以前的年味主要來自“老三樣”——包餃子、放鞭炮、走親戚,如今的“新三樣”——下館子、看電影、逛展覽,帶來了新的年味。
我家在山東煙臺,每年臘月的“忙年”,主要忙在準備年夜飯,提前半個月就要置辦各類年貨。除夕當天,備菜、炒菜、包餃子,更是忙得不可開交。以前我們也想過“偷懶”:“干脆去飯店吃年夜飯吧。”但周邊找不到除夕營業的飯店。這幾年就不一樣了,各大飯店“搶灘”年夜飯市場,我們家也趕潮流,體驗下館子吃年夜飯。少了些忙活,家人團坐閑談,歡聲笑語,其樂融融。
十幾年前,我們搬過一次家,離親戚遠了,過年走親戚就不那么方便了。可是大年初一窩在家里又無聊,于是,我們家較早開始了“觀影過大年”。《西游記之大鬧天宮》《唐人街探案》《流浪地球》《第二十條》……一部部賀歲電影,構成我們合家歡的春節記憶。
父母時常感慨:“現在的年輕人,不了解傳統習俗。”每逢春節,煙臺不少文化館、展覽館會推出民俗展覽,于是我們家人合計著,去逛一下,“補補課”。膠東花餑餑習俗展、煙臺街巷展、年畫展等,歡快喜慶的氛圍、琳瑯滿目的展品,讓我們在學習民俗知識的同時感受濃濃的年味。
總之,新舊年俗,各有韻味。舊年俗沉淀為美好回憶,新年俗折射出生活變遷。
年集記憶難忘懷
劉少華
這兩年,在短視頻平臺上,山東大集很火。最初看到的時候還很驚訝,這么土的東西也能火?后來想到一句話,旅游就是從我待夠的地方去別人待夠的地方。類比之下,大集想必同樣如此,大家從里面看到了不一樣的人間煙火。
不過,對當年的我們來說,大集可不是“生活在別處”,而是生活必需品。兒時記憶中,最火的那個大集,是臘月二十八的年集。這一天,要把所有年貨都買齊,過了這村就沒這店。
年集往往從凌晨天還不亮就開始了,我們從不同的村子,沿著不同的小路,浩浩蕩蕩奔向鎮上。大集每五天一次,但年集“擴員”,其規模是日常的兩三倍,走在路上就能看見擺攤的了。即便如此,依然人擠人、頭碰頭,挪步艱難。
不到年集,不知過年有那么多東西要買。對聯、豬肉、蔬菜、水果、堅果、餅干、糖果……就連新衣服都要在這一天買。站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當眾換上一件又一件新衣,興奮得人都不冷了。
不過,精打細算著買年貨是大人們的事情,屬于我的年集記憶,是那些琳瑯滿目的貨品、富有特色的叫賣聲以及現磨香油、八角面、小籠包、鮮魚攤混雜的氣味。我記得自己只有半人高,在人群的夾縫中,聞著味道,看著人們砍價時嘴里哈出的白氣,期待著春節的到來。
總是這樣,過年是從準備過年開始的。
南方春節初體驗
劉樂藝
2013年春節,對我這個土生土長的山東人來說,有著特別的意義。那年,我跟隨父親回到他兒時成長的地方——安徽省馬鞍山市和縣,第一次感受南方的過年氛圍。
相較于北方,南方的年味里,似乎多了一份細膩與溫婉。一踏入和縣的土地,一股濕潤中帶著泥土芬芳的空氣撲面而來,街道兩旁掛滿了紅燈籠,家家戶戶門前不是貼著對聯,就是掛著自制香腸。
我們此行的目的地是二舅爺爺家,到家時,屋內爐火正旺,燒得鐵壺嗤嗤作響,一場視覺與味覺的盛宴正在年夜飯桌上“上演”:晶瑩剔透的年糕,寓意著年年高升;香氣四溢的臘味,是時間沉淀的美味……北方飯桌少不了餃子,而這里則盛行各式各樣的糕點、湯圓,最令我難忘的是本地小吃“云帶糕”,因色澤潔白如玉、形狀細長如帶而得名,我輕拿起一塊放入口中,那細膩的糕體瞬間融化在舌尖,留下滿口的香甜。
除夕,我還首次體驗了“守歲”習俗。沒有過度的喧囂,有的是別樣的寧靜,一家人圍坐在電視機前,看著春晚,聊著家常,看著窗外煙花綻放。
更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南方的“拜年”習俗。在北方,大年初一,孩子們會早早地穿上新衣,挨家挨戶去拜年。而在和縣,拜年更多了一份儀式感,人們會手持香燭,先到宗祠祭祖,表達對先人的懷念,隨后再走親訪友,傳遞新年的祝福。
細細品味,南北方過年風俗雖有差異,但都承載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祝愿。
《人民日報海外版》(2025年1月23日 5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