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南市濟陽區文化“兩創”發展報告——打造“濟陽@黃河”文化品牌 提升城市軟實力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是民族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力量。山東省委、省政府“走在前、開新局”,提出“打造文化‘兩創’新標桿”“塑造文旅產業新優勢”,大力實施“山東手造”推進工程等。濟南市委、市政府錨定“文化強市”建設目標,持續推動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
濟陽因濟水而名、伴黃河而興、居泉城而盛。神奇的北緯37°穿境而過,奔騰的歲月長河沉淀了無數的歷史資源,賦予了濟陽鮮明的地域特色和厚重的文化底蘊。為搶抓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機遇,彰顯黃河文化時代價值,濟陽著眼地域歷史文化資源和自然稟賦,圍繞“一河一線一新區”(“一河”即黃河,賦予了濟陽全市最長岸線和深厚文化底蘊;“一線”即北緯37度黃金緯度線,賦予了濟陽秀麗自然風光和豐饒物產,國字號農產品和特色美食令人回味無窮;“一新區”即濟陽是省會新區,毗鄰起步區,是全省唯一的海峽兩岸產業合作區)特色人文基因,打造“濟陽@黃河”文化品牌,不斷提升文化軟實力,賦能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濟陽@黃河”是濟陽在落實文化“兩創”過程中的創新表述。“濟陽@黃河”通俗講就是“黃河,黃河,我是濟陽,我是濟陽”這樣一種呼叫,實質上是通過“@”這個聯結符號,來實現一種“有機聯系與互動機制”的構建,就是要在濟陽與黃河之間,強化“有機的聯系”,強化“積極的對話與互動”。“濟陽@黃河”文化品牌的打造,對推動黃河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賦能城市軟實力提升,促進文化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融合迸發產生積極作用。
一、濟陽區文化“兩創”資源基礎及任務目標
(一)濟陽區歷史文化與自然稟賦基本情況
濟陽于金太宗天會七年(1129)置縣,因位于古濟水之北而得名。濟陽隔黃河與省會濟南相望,黃河、徒駭河、徒馬河穿境而過,河道縱橫、水源豐富,地勢平闊,自古以來便是農業發展的重要區域。因瀕臨黃河(古時的濟水、大清河),為水運之要津、陸路之要沖,歷來為經濟和文化交流的門戶。
濟陽歷史悠久,底蘊深厚,是一座人文之城。濟陽自新石器時代即有先民活動足跡,文明數千載。2500年多前,至圣孔子游歷濟陽、聆聽韶樂,留下了“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的千古美談。千百年來,濟陽涌現出了高風亮節的郉義、經學大師張爾岐等一批歷史名人,養育出了不畏強暴的孫九龍、智勇雙全的姚殿同、視死如歸的傅懷倫等英雄先烈。
濟陽境內有豐富的歷史遺跡和非物質文化遺產。濟陽有大汶口時期玉皇冢遺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劉臺子遺址、西周貴族墓群、聞名遐邇的孔子聞韶臺遺址,還有展現大漢雄風的三官廟漢墓、雕貼精美灰雕的民國建筑群盧氏舊居等20余處文化遺址。此外,非物質文化遺產也十分豐富,有始創于“龍山文化”、傳承至今的黑陶工藝,更有形成于夏商時期、享譽海外的國家級非遺鼓子秧歌,這些民間技藝不僅是工藝的展示,更承載了地區的歷史記憶和民族情感。
濟陽與黃河有著深厚的血脈聯系。歷史上,黃河數次改道,與濟陽產生聯系。特別是1855年,黃河奪大清河道入海,自西南而東北流經濟陽的崔寨、回河、濟陽、曲堤、仁風等5個街道(鎮),于仁風鎮老桑渡村出境入惠民,過境長度56.5千米。濟陽是黃河下游地區流經長度最長的區縣,也是唯一一個中心城區緊鄰黃河的區縣。濟陽人民在認識黃河、治理黃河的過程中,逐漸塑造了開拓奉獻、自強不息的優秀品格。黃河岸邊的千年生活實踐,具化為黃河文化鮮明的特色建筑、藝術風俗,如黃河千年遺韻——三官廟漢墓、黃河灘區的特色建筑——高臺民居、黃河之舞——濟陽鼓子秧歌、黃河母親的饋贈——沙土褲等,無不帶有黃河的烙印。
濟陽地處北緯37度黃金緯度線,四季分明,氣候溫潤,“細風吹雨弄輕陰”的平原美景抬眼皆是;60公里的黃河岸線,3萬公頃的林地覆蓋形成了“九曲黃河萬頃綠”的獨特景觀。濟陽生態農業發達,“一鎮一品”特色鮮明,曲堤黃瓜、仁風西瓜、黃河稻米聞名全國,“稻花香里說豐年”的田園意境讓人流連忘返。
不管是地理優勢、歷史文化還是得天獨厚的黃河稟賦,都為濟陽推進文化“兩創”提供了豐厚土壤,為傳承發展優秀傳統文化、融合創新現代文化提供了獨特條件和無限可能。
(二)文化“兩創”任務目標
在“濟陽@黃河”文化品牌探索與實踐中,濟陽區以打造“黃河以北文化高地”為目標,錨定濟陽地域歷史文化研究促進主題,努力延展“地域歷史文化挖掘研究推廣、山東手造濟北展示體驗銷售體系搭建、‘濟陽@黃河’主題文化論壇交流”三條主線,積極打造黃河文化“兩創”的“輸出地”“孵化器”“智力庫”,著力推進文旅融合,賦能鄉村振興,以文化軟實力提升推動經濟社會的高質量發展。
二、濟陽區文化“兩創”工作的主要做法與成效
(一)深化地域歷史文化研究,打造文化“兩創”的“輸出地”
儒家文化教化、黃河文化浸染,讓濟陽積淀了豐厚的歷史文化遺產。為了讓優秀的黃河文化煥發生機,濟陽區聚焦“濟陽@黃河”地域歷史文化研究促進主題,對濟陽聞韶文化、黃河文化等進行深入挖掘整理,組織開展地域歷史文化研究闡釋和宣傳推廣。
一是成立濟陽地域歷史文化研究促進會(簡稱“文促會”)。文促會設立7個研究委員會,以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為著眼點,對濟陽聞韶文化、非遺文化、地域文化、民俗文化、民間傳統手工藝等進行深入挖掘整理和研究闡釋,開設專屬公眾號宣傳展示傳統文化精髓。目前已撰寫刊發《經學大師張爾岐的教學制學生涯》《傳承黃河文化 堅定濟陽自信》《濟陽黃河文化保護傳承和路徑研究》等研究成果300余篇。濟陽地域歷史文化研究系列叢書《千年一脈聞韶臺》已完成二次校稿,擬于近期印刷。
二是聯合山東大學建立儒學與黃河文化研學基地。基地以山東文化體驗廊道重點村——濟陽街道董家村為依托,積極開展多角度、多領域的研學行動,匯聚高端資源,為更好挖掘儒家文化和黃河文化內涵提供了智力支持。目前正積極對接山東大學,為設立“濟陽@黃河”課題研究做準備。
三是開展主題文化創作活動。全市“百名作家寫黃河”活動中,濟陽6篇作品榜上有名;以濟陽與黃河的歷史緣分為主脈,編纂出版《濟水之陽·黃河故事》大型讀本,通過近200個故事,全方位展現濟陽人民與黃河的過去與現在,詮釋黃河文化賦予濟陽人民的優秀文化基因。
四是成立書法、音樂舞蹈、攝影、美術、文學創作五大協會。協會吸納300余名專業會員,舉辦各類展覽、公益培訓、攝影比賽、舞蹈大賽等主題服務活動200余場次,以靈活多樣的形式積極參與“濟陽@黃河”主題文藝創作,從不同緯度深入挖掘濟陽深厚文化底蘊,不斷推動文學成果創造性轉化。美術家協會副主席李蘇蘭獲得濟南市“海右”宣傳文化領軍人才稱號,摘得第十三屆山東省“泰山文藝獎”獎項,她創作的農民畫《黃河情·盛世歡歌慶豐年》獲得民間文藝類三等獎,三幅作品《山海經系列插圖》入選中國美術家協會“書香中國——中國第三屆插圖裝幀藝術展覽”;濟陽區作協會員線上線下發表文學作品600余篇(首),濟陽本土作家齊建水的長篇小說《糧安天下》入選濟南市“海右文學”精品工程第三批扶持作品,杜秀香《〈典籍里的中國〉之我觀漢書篇》獲第二屆“最美中國”當代詩歌散文一等獎。
五是打造濟水韶音博物館。依托深厚的聞韶文化資源,濟陽區成功打造了目前山東省內黃河以北最具民俗特色、面積最大、展品最全的農耕文化博物館——濟水韶音博物館。博物館以“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為主線,內設聞韶書院、古鎮春秋、濟陽老粗布等二十余處展廳,上至幾百年,下至近現代的各種老式家具、家電、瓷器、農具、書籍等,幾乎囊括了北方農村所有的生活起居和日常用品,成為黃河農耕文化沉浸式體驗打卡地。以該博物館為核心游覽點,濟陽區打造了十條精品研學旅游線路,日參觀量上百人次,越來越多的地域歷史文化逐漸走進大眾的煙火生活。
(二)建立山東手造濟北展示體驗銷售體系,打造文化“兩創”的“孵化器”
立足豐厚的優秀傳統文化沃土,濟陽區強化“守正、創新、融合、發展”指導思想,突出“文化+市場+產業+融合”發展定位,以“濟北手造”區域文化品牌打造為突破,搭建“八個一”工作框架,助推優秀傳統文化實現活化傳承,積極賦能鄉村振興。
濟陽以濟水根脈為主線,對標“山東手造”這一省級文化名片,以“濟北手造”為主打品牌,積極盤活手造資源,成立山東濟北文化發展有限公司,建成1000余平米的“山東手造”濟北展示體驗中心,遴選黑陶、刻瓷、柳編、老粗布等60個展覽品種、300余件手造產品納于其中,“濟北手造”主打產品10類,包括黑陶、老粗布、黃河五彩陶等200余件,并專門設置手造技藝展示體驗區,全面提升了手造技藝可觀、可感、可欣賞的藝術魅力。
我們將傳統非遺資源和現代文化元素結合起來,實施“傳統工藝+”行動,支持黃河五彩陶制作技藝改良創新,創新研發“黃河五彩陶瓶”和12類石渡陶系列飲具,讓更多文創產品符合時代需要、反映時代精神;與各大院校頂級設計師合作,結合傳統手工藝與現代設計元素,創造出一系列適應現代市場需求的創新產品。例如,成功將手工編織技藝應用于現代家居裝飾品,引導濟陽剪紙將非遺技藝作品轉印至日常生活用品,為“濟北手造”傳統手工技藝實現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提供了現代創意元素和市場消費導向。
“山東手造”濟北展示體驗中心前端連著手造產品加工制造,包括22個加工企業、56個專業合作社、1900余個個體加工戶;后端連著市場銷售,打造“農村胖丫”等5個線上電商平臺,建立23個線下銷售專區,建成2處“濟北手造”生活館,不僅展示了豐富的傳統手工藝品,還提供了優秀傳統手造技藝與現代文明相互鏈接、互動體驗的平臺。2023年以來,“濟北手造”在各大手工藝博覽會、展銷會、節慶活動頻頻亮相,先后參加了第四屆中國國際文化旅游博覽會、第32屆全國圖書交易博覽會、國際泉水節、第二十屆中國(深圳)國際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等大型文化活動,吸引參觀者150萬余人次,“濟北手造”品牌迅速叫響。2023年,中心實現直接營業收入近千萬元,帶動全區特色產業銷售及研學收入近億元。
“濟北手造”展示體驗中心的建立是濟陽區激活傳統手工藝資源的一個創新舉措。按照“八個一”工作框架,成立濟陽地域歷史文化研究促進會,注冊山東濟北文化發展有限公司,建立山東手造濟北展示體驗中心,搭建線上線下銷售體系,打造“濟北手造”區域文化品牌,明確濟北手造十大主營產品,專門組建“濟北手造”工作推進專班,有效保障了工作順利推進。目前,濟陽正積極探索“濟北手造”市場化運作新路徑,積極助推文化產業實現創新發展。
“濟北手造”文化“兩創”品牌受到了中央及省市各級媒體的廣泛關注和高度評價。人民日報,濟南日報頭版頭條,山東電視臺“晚間新聞”欄目頭條,濟南電視臺新聞欄目及省市10余家主流媒體對“濟北手造”工作給予深度報道,部分區縣及市直有關部門單位前來參觀學習。“農村胖丫”等本地網紅前來打卡宣傳并直播帶貨,“濟北手造”影響力進一步擴大,贏得了基層群眾的高度認可。
(三)強化“濟陽@黃河”文化論壇交流,打造文化“兩創”的“智力庫”
濟陽區成功舉辦“濟陽@黃河”文化論壇,從黃河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黃河文化在濟陽的歷史積淀、黃河文化與濟水精神等多個方面,對黃河文化特色進行了深入探討交流,為如何講好黃河故事、增強文化自信提供了有益借鑒;舉辦“濟陽@黃河”主題文化公益大講堂,常態化宣講黃河文化;區委黨史研究中心利用史志典籍,對黃河文化進行了不懈探索和挖掘,進一步增強了文化自信。
為將“濟陽@黃河”文化論壇的理論動力轉化為積極實踐,助推文化效益最大化,濟陽立足當地農業特色和豐厚文化底蘊,助力回河彩塑、“小磨香油”、“漿水豆腐”等手造技藝項目發展壯大,鼓勵現代文旅企業創新發展,重點將手造銷售體驗和旅游研學相結合,著力構建“濟陽@黃河-濟北手造”研學旅游體系,以“品味四季 樂享濟陽”為主題,圍繞“參與感經濟”作文章,大力發展節慶展會經濟,激活文旅消費市場。
2023年以來,濟陽精心打造30個研學點位并串成10條精品研學線路,其中易豐居龍格黑陶研究院、山東手造濟北展示體驗中心、區博物館、濟水韶音博物館等4處旅游研學品牌基地納入全市研學地圖,濟南龍格黑陶成功入選濟南市級非遺工坊項目庫名單,成為濟南市首批市級非遺工坊。創新舉辦文旅資源推介會,舉辦仁風西瓜文化旅游節、垛石番茄研學旅游季、濟陽區春季車展、濟陽新市啤酒牛奶嘉年華、濟陽首屆啤酒音樂節、濟陽回河啤酒嘉年華、聞韶圣地農民豐收節、2023濟南市“冬季黃河大集”啟動儀式暨濟陽區第三屆番茄創意生活節等大型節慶展會活動,吸引游客67.5萬人次,帶動周邊消費7800萬元;結合10條研學線路,與多家研學公司和旅行社建立合作關系,深入開展“文旅+研學”,積極打造“大河韶韻·研學濟陽”“走濟陽·看家鄉”兩大研學品牌。依托山東旺旺食品研學基地、山東金曄食品研學基地、長田實踐教育基地、辰陽寶盛溫泉基地等研學基地,積極開展歷史文化、生態農業、特色工業等主題研學活動300余期,吸引濟南及周邊學生8萬余人次前來參觀體驗,帶動相關收入700余萬元,研學旅游熱度不斷攀升;累計推出優秀傳統手工技藝、歷史文化融入文旅宣傳短視頻20余部,抖音、視頻號點擊量突破5億次,其中“吃瓜將軍‘薛仁貴’與濟陽文旅局長話西瓜”短視頻火爆朋友圈,以一場別出心裁的“千年對話”賦予了文旅融合發展新路徑。
濟陽還組織開展“濟陽@黃河”主題文化旅游展、濟北手造產品陳列展、黃河生態科普展、黃河文化攝影展等系列文化活動,“楞賽的濟陽年味兒”春節系列文旅活動、“濟陽@黃河”全民文化藝術節、“仁風鼓子秧歌展演”等惠民演出,“戲曲進鄉村”“群眾性小戲小劇”接連不斷,越來越多的地域優秀傳統文化開始在現代煙火生活中“活”起來、“動”起來,文化“兩創”工作邁出堅實步伐。
2024年,濟陽區以“泉”在濟南系列活動開展為契機,聚焦市級拳頭產品,充分結合濟陽特色,積極打造網紅打卡場景、美食消費場景、文旅體驗場景,高密度策劃宣傳活動。其中,農業嘉年華活動吸引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經濟日報、農業日報、人民網等30余家中央和省市媒體廣泛報道。制作“水韻濟陽 鳥的天堂”“風味濟陽—把子肉”以及濟北手造系列精品短視頻60余條,累計播放量破百萬,9條短視頻入選“泉”在濟南系列精品素材庫;仁風富硒西瓜主題微短劇《見·笑》引發全網熱烈反響,瀏覽量累計達50萬余人次。“濟陽@黃河”文化品牌影響力不斷擴大。
三、濟陽區開展文化“兩創”工作的經驗及啟示
打造“濟陽@黃河”文化品牌,既是統領濟陽優秀地域文化傳承發展的品牌戰略,又是時代背景下濟陽助推黃河流域重大國家戰略在濟南落地生根的文化實踐。在品牌打造過程中,濟陽區從人才建設、守正創新、宣傳引導和機制保障等方面持續發力,總結有關經驗及啟示如下。
(一)人才隊伍建設是推進文化“兩創”的強力支撐
2022年以來,濟陽成立濟陽地域歷史文化研究促進會,聯合山東大學設立了儒學與黃河文化研學基地,面向全區內外吸收了90多位文化研究高素質人才,打造了一支有情懷、有能力、有格局、有影響的重要文化研究團體;繼山東省青少年宮“濟陽鼓子秧歌傳承基地”建成、濟陽鼓子秧歌國家級傳承人姚大新被省青少年宮聘為藝術總監之后,濟陽區又與山東傳媒職業學院開展合作,濟陽鼓子秧歌國家級傳承人姚大新受邀前往山東傳媒職業學院、山東省青少年宮、山東體育學院、北京舞蹈學院等多所高校指導授課,為傳承發揚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儲備了更多“青春力量”,為推動地域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提供了充足的人才保障。
(二)守正與創新并重是推進文化“兩創”的強勁動能
濟陽積極做好“文化+”融合文章,強化在傳承中創新,在創新中傳承,不斷推動優秀傳統文化與歷史挖掘、惠民服務、文旅產業發展相結合,使其在手造產品提檔、旅游線路打造、研學活動開展中“活”起來、“動”起來,帶著優秀的歷史基因、嶄新的時代面貌走進現代生活,以可親、可感、可及、可用的物化特征,成為提升城市文化軟實力、賦能經濟社會發展的強大動力。
(三)立體化宣傳是推進文化“兩創”的有力抓手
全媒體時代,必須堅持移動優先策略,通過構建跨媒體、跨平臺、跨領域的協同傳播體系,牢牢掌握輿論引導、文化傳播的主動權與主導權。“濟陽@黃河”文化系列行動積極搶占移動互聯網陣地,通過中央、省市媒體及各級客戶端集中宣傳報道,圖文并茂、視頻直播等形式的短精文化宣傳品層出不窮,讓優秀的傳統文化走進現代大眾視野,用現代文明視角演繹傳統文化獨特魅力,迅速擴大了“濟陽@黃河”文化品牌知名度、影響力,極大提升了優秀文化傳播效果和社會影響。
(四)機制健全是推進文化“兩創”的根本保障
在深化地域歷史文化研究,推動文化“兩創”過程中,濟陽堅持“黨委主導、政府引導、文化引領、市場推進”聯動推進機制,凸顯企業主體、引導社會參與。濟陽將“濟陽@黃河”文化發展戰略與區委區政府重點工作相結合,黨委主導成立“文促會”,設立“濟陽@黃河”城市軟實力發展基金,為文化研究促進系列行動提供資金保障。政府指導、監督濟陽歷史文化資源的挖掘、研究及闡釋工作,多方搭建平臺和載體,不斷激活優秀傳統文化源動力。山東濟北文化發展有限公司作為文化發展引領團隊和市場主體,實行“專業公司+展示中心+系列產品+市場運營”的一條龍營銷模式,強化對手造產品的保護研發、創新提質及包裝營銷,強化對手造企業的經營指導、規模拓展和市場運作,有效助推傳統手造產品與現代市場需求的精準對接,積極助力文化效益向市場效益的有效轉化。
四、濟陽區文化“兩創”工作存在的問題
(一)傳承力和原創力不足
“濟北手造”要實現市場化發展,就需要傳承與創新并重,需要產品“量”和“質”的雙重提升。手造的靈魂是傳統手工技藝,而手工技藝的傳承,需要歷史背景和文化實踐的雙重附加,并非一朝一夕可以達成,“吃功夫、重實踐、見效慢”制約著手造產品“量”的增加。而在生活節奏不斷加快的今天,大量的年輕人更喜歡用數字化、高科技手段來演繹文化,展示手工技藝,而對其背后的文化基因和深邃內涵掌握不夠、不透。文化支撐的不足,體現為工藝創新能力的不足,“手造產品呈現簡單、膚淺,缺少靈魂”是當代手造技藝面臨的發展困境,制約著手造產品“質”的保障。如何既保持傳統文化的精髓和特色,又能實現文化的創新性發展,是一個需要認真思考和亟待解決的問題。
(二)資金和人才短缺,制約文化產業發展
文化“兩創”需要深耕根系、久久為功,這項事業周期長、要求高,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和人才支持。比如,文化“兩創”的落地離不開文化產業的發展。而文化產業發展又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包括基礎設施建設、內容創作、市場營銷等方面。然而,文化產業目前尚屬于新興產業,政府和社會資本投入相對較少,導致文化產業的發展面臨資金短缺的困境。人才缺乏也是制約文化兩創發展的關鍵因素之一。文化“兩創”需要既懂文化又懂創新的人才,他們需要具備跨學科的知識和技能,涉及藝術、設計、營銷、金融、科技等多個領域。然而,目前這類人才在市場上非常緊缺,特別是在一些中小城市和欠發達地區,更是“一才難求”。文化產業的發展缺乏產業鏈各環節的高層次人才,文化“兩創”步伐受到很大制約。
五、推進濟陽區文化“兩創”工作的思考及建議
(一)加強政策引導,優化發展環境。應注重傳承與創新的有機結合,既要深入挖掘傳統文化的精髓和價值,又要注重吸收現代文化的有益成果,推動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繼續加大對文化產業的支持力度,完善相關政策法規,為文化“兩創”提供良好的發展環境。同時,加強市場監管,打擊侵權行為,保護創作者的合法權益。
(二)深化科技創新,推動融合發展。通過實施“文化+”行動,把文化帶進經濟社會發展各個領域,鼓勵文化企業加強與科技企業的合作,充分利用現代科技手段實現文化與科技的深度融合,強化文化產品研發與創新,使其更具創意和吸引力。比如,設立濟陽地域歷史文化研究促進“聞韶獎”,對“濟陽@黃河”主題文化研究創作成果進行集中評選獎勵,強化優秀文化創新作品全媒體傳播,推動文化“兩創”遍地開花。
(三)拓寬融資渠道,吸引優秀人才。建立多元化的融資體系,為文化“兩創”提供充足的資金支持。比如,立足濟陽地域歷史文化資源亮點,積極籌建“濟陽@黃河”文化發展基金,為地域歷史文化研究促系列行動提供資金保障。同時,建立健全人才培養機制,持續加大人才培養和引進力度,為文化創新提供堅實的人才保障;注重營造良好的創新環境,激發創新人才的創造活力和潛力,夯實文化“兩創”人才根基。
(四)強化品牌建設,提升市場競爭力。注重文化品牌建設和推廣,通過打造具有鮮明特色和獨特魅力的文化品牌,不斷提升文化產品的辨識度、知名度和美譽度,以品牌引領持續強化文化產品的深厚內涵和市場競爭力,不斷拓展市場空間,擴大市場份額,提高文化產品的市場占有率,實現文化效益最大化。
來源:中共濟南市濟陽區委宣傳部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